
昨日,郑州召开新冠肺炎发布会,建立两个集中监管仓,对冷链食品实施集中监管,两个监管仓自2021年1月20日零时起开始运行。
1月15日,郑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出台举措:依托惠济区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和中牟县万邦市场,分别建立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自2021年1月20日零时起,实行专班专人专管。未经我市集中监管仓集中检测、集中消杀、集中赋码的进口冷藏冷冻肉品和水产品,一律不得储存、加工、销售。
本轮疫情中,冷链食品监管成为社会关注重点。由于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也是进口冷链食品重要的批发基地,不仅仅承担着郑州市、河南省的进口冷链食品供应,而且辐射到周边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天的交易量巨大。加之春节临近,货物流动更加频繁。
针对近期国内出现的多点零星散发疫情和局部聚集性疫情,郑州市坚持科学防疫。扩大监管范围,针对国内“以物传人”“环境传人”多发,及时对进口果蔬定期进行核酸抽检;针对经开区一家4S店汽车零部件外包装抽检样本呈阳性情况,将全部进口货物纳入管控范围,定期进行核酸抽检。强化应急处置。针对涉疫美国冷冻牛百叶和汽车零部件,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开展人员管控、货物封存、核酸检测、环境消杀和协查追查等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处置信息。
自去年10月24日,郑州市就专门成立了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专班,统一组织开展进品冷链食品监管工作。
首先,自去年11月3日“郑冷链”上线以来,对所有首次入郑的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每车每类每批集中检测,每箱集中消毒,郑州市累计进口6254车、14.8万吨冷链食品,检测样本94492份,累计检测发现阳性物品12车14起317.7吨,均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了处置;
其次,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排查,进一步摸清了郑州市冷库和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经营活动的企业商户底数7400余家;
三是,开发启用了“郑冷链”物防追溯系统,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全程追溯,累计赋码428.4万张。
这几条措施,对阻断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集中监管仓工作流程如何?
此前,在央视探访山东监管仓的报道中说到:
1、集装箱到达监管仓以后先消杀,之后打开车门,每个柜子6个面都要进行消杀。
2、采样,每一个冻柜的总件数不少于2%,核酸检测对每一件产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和产品本身各取一个样,一个产品是要取三个面三个位置。
3、完成样本检测后,再由监管仓工作人员开具出仓证明。
核酸检测与消杀之后,在系统里面,就可以给它开具出仓证明(消毒证明、酸检测证明),加上海关的报关单以及海关的检验检疫证明,这就是我们广泛意义上说“冷链三证”,它就可以流通、存储、销售了,加之冷链追溯吗,这一系列措施实现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精准地定位,快速地查询,最后进行有效地处置。
各地实施冷链监管仓意义何在?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实施冷链监管仓,可将全部进口冷链纳入管控范围,定期进行核酸抽检强化应急处置,有效的进行疫情防控,但同时也加剧了冷链的运营成本,最重要的是减缓了冷链流通速度,尤其是对保鲜期有严格要求的海鲜食品来讲影响是巨大的,万一过了保鲜期,海鲜价格就会大打折扣,一旦货物检测出新冠阳性更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一系列成本及风险基本是需要商户自行承担!对此,不少商户对此表示很无奈......
此前,多地已实施冷链监管仓:
陕西:榆林网讯1月15日发布:为进一步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途径,近日,澄城县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监管仓容积200立方米,设置有车辆消杀区、采样区、物品消杀区、冷冻库。
浙江:12月25日,浙江省26个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开始运行,凡不能提供入关环节消毒证明,或省外集中监管仓核酸检测和消毒证明的入浙冷链食品一律运抵集中监管仓,进行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
福建:2020年12月3日起,福州市在马尾区设立市级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以下简称“集中监管仓”),凡从福州各口岸入境,并在福州储存、销售、加工、消费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统一进入集中监管仓,经抽样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合格后,取得集中监管仓出具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证明》和《消毒证明》(以下简称“两证”)方能出库。
江苏:2020年12月,扬州市防控办下发了《扬州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工作方案》,拟对进入扬州市行政区域内储存、加工、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按照核酸全检测、外包装全消杀、来源全追溯“三全”管理要求,最大限度阻断进口冷链食品在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新冠病毒疫情传播风险。
等等其他省市也都已经陆续出台冷链监管仓措施......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