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4008-979-878

国际首例!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自新发地三文鱼及冻虾事件以来,进口海鲜及肉类走上风口浪尖。而此前,进口冻品外包装检测出的病毒只是基因序列呈阳性。
       而这次,中国疾控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无证据表面接触污染的冷链产品感染新冠
        “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注意,疾控中心只是“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但并未指明就是这些冷冻鳕鱼的外包装上的活病毒感染了那两名工人。由此可见,接触污染冷链产品感染新冠尚无确切证据。 

        进口冷链产品被新冠病毒污染风险很低

       尽管此前已有十余例进口冷链冻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案例,但相比于进口食品的庞大数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样本微乎其微。
       近期,我国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疾控中心表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具有可能性,目前并无实际案例证明。此外,我国海关及各地区相关部门加大检测力度,严防外部病毒输入。从深圳设置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到大连等地对每批进口水产品及肉类入库前均进行核酸检测。全面、科学严格把控冷链市场主体,保证肉类供应,保障消费者健康。 
        消费者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
        此次新冠活病毒检测地青岛,截至10月17日14时,全市采集样本达到10920411份,已出结果10920294份,除已公布的确诊病例外,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合理且科学防控才是关键
        随着疫情发展,我国新冠防控已常态化,防控机制精准且高效。前段时间此起彼伏的各地区疫情,以及刚刚尘埃落定的青岛,5天1100万人口检测,“青岛雷厉风行举措,让一些国家“笨拙”的防疫工作和官员们一直以来的借口无所遁形。”《日本时报》的解读一针见血。可见,无论是政府管控还是人民配合,我国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自进口冻品事件以来,表示暂停进口冷冻食品的声音便不绝于耳。而实际上,我国需要大量进口产品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维持进口很有必要,不必、不该也不能“一刀切”。面对疫情,应该是理智、科学且灵活的。

 本文资讯源于中国疾控中心

        国内外政府加强宏观把控,疫情高发国家,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出口管控,如此前巴西签署无冠状病毒声明,保障出口货品安全;国内对于进口冻品,海关等相关部门严加检测与溯源,灵活应对。
        相关从业人员做好日常防护,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密切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消费者不必过于恐慌,要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来源:找牛网